摘要
广汽集团作为传统汽车制造的代表,在行业高峰期位列中央企业及地方国有车企第四,是唯一非直辖市的省级国有企业。面对新兴车企凭借数字化优势构建直面客户的商业模式,广汽意识到技术架构、供应链体系与客户运营的全面升级迫在眉睫。为应对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,广汽集团正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,以实现精细化运营、客户直连和服务升级。在本期《行知数字中国》中,InfoQ专访广汽集团数字化部部长刘倩,深入探讨其转型实践与未来战略规划。
关键词
广汽集团,数字化转型,新兴车企,客户运营,技术架构
曾几何时,广汽集团是中国汽车工业稳步前行的象征。作为一家扎根于改革开放前沿——广东的国有汽车企业,广汽在传统汽车制造时代牢牢把握国家产业政策的脉搏,走出了一条稳健而坚实的发展之路。在行业发展的高峰期,广汽集团不仅跻身中央企业及地方国有汽车制造商前列,更位列第四,成为这一权威榜单中唯一非直辖市所属的地方国有企业。这一成就背后,是其多年来在整车研发、生产制造、渠道布局等方面的深厚积淀。依托合资企业的成功经验,广汽实现了技术引进与本土创新的有机结合,打造出多个深受市场欢迎的车型,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信赖。这种“稳扎稳打”的发展模式,曾让广汽在中国汽车产业版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。然而,时代的车轮从不为谁停留。当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,消费者需求日益个性化、服务体验被重新定义之时,这份曾经引以为傲的传统优势,也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审视与挑战。
当新兴造车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崛起,广汽所熟悉的汽车行业格局正在被彻底重塑。这些诞生于数字原生环境中的新玩家,没有历史包袱,却拥有与生俱来的敏捷基因。它们以用户为中心重构商业模式,通过直营体系直接触达客户,用数据驱动产品迭代,凭借灵活的技术架构快速响应市场变化。尽管初期市场规模有限,但其年均超过50%的增长速度,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传统车企在客户运营、供应链协同与服务响应上的迟滞。如今的汽车不再只是交通工具,而是移动的智能终端,是连接生活场景的服务平台。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实现从“以产定销”到“以需定产”的根本转变。广汽集团已清醒地认识到:唯有全面拥抱数字化,在技术架构上打破信息孤岛,在服务体系上构建全生命周期客户运营能力,才能在这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中守住阵地、赢得未来。
在智能互联的浪潮下,新兴造车企业如同破土而出的新生力量,以其与数字时代天然契合的基因,重新定义了汽车产业的竞争规则。这些企业自诞生之日起便构建在云原生、大数据和敏捷开发的技术底座之上,技术架构高度灵活,系统迭代周期以周甚至天为单位,远超传统车企按季度或年度推进的节奏。更重要的是,它们摒弃了传统的多层经销模式,转而采用直营或直连客户的DTC(Direct-to-Consumer)商业模式,实现了从销售到服务的全链路数据闭环。这种模式让企业能够实时捕捉用户行为、精准洞察需求,并快速反哺产品设计与功能优化。数据显示,部分头部新势力企业客户满意度NPS值超过50,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,其年复合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50%以上,展现出惊人的市场渗透力。在供应链管理上,新兴车企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上下游高效协同,大幅缩短交付周期;在客户运营方面,则依托APP、社群和OTA升级构建起高粘性的用户生态。这些能力共同构筑了其核心竞争力——不是单纯卖车,而是持续提供可进化、有温度的服务体验。
面对来势汹汹的数字化冲击,广汽集团没有选择固守过往荣光,而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启全面转型之路。在数字化部部长刘倩的带领下,广汽正从底层技术架构入手,推动IT系统向微服务化、中台化演进,打破过去因合资体系复杂而导致的数据孤岛问题,构建统一的数据资产平台。这一变革不仅提升了内部协同效率,更为前端业务创新提供了强大支撑。在客户运营层面,广汽加速建设DTC直销模式,打造集购车、用车、社交于一体的数字化用户平台,目标是实现3000万保有客户资源的精细化运营。同时,企业大力推进“研产供销服”全链条数字化打通,通过AI预测市场需求、智能排产优化资源配置,力求实现从“大规模制造”向“大规模定制”的跃迁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广汽已将数字化上升为企业战略核心,在组织架构上成立专门的数字化委员会,统筹资源投入,确保转型不流于表面。这不仅是一场技术升级,更是一次关乎生存与未来的自我革新。
曾经,广汽集团的技术架构如同一座庞大而精密的传统工厂——稳定、可靠,却难以快速响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。在合资体系交织的背景下,各业务系统独立建设、数据标准不一,形成了一个个“信息孤岛”,导致研发、生产与用户反馈之间存在明显的断层。然而,面对新兴车企以周为单位迭代系统的敏捷能力,广汽深知:若不重构技术底座,便无法真正迈入数字化时代。于是,在数字化部部长刘倩的推动下,一场静默却深刻的技术革命悄然展开。广汽启动了从单体架构向微服务化、云原生转型的战略升级,构建起统一的数据中台与业务中台,实现了跨品牌、跨系统的数据融合与服务共享。如今,其核心系统已支持日均千万级用户行为数据的实时处理,产品需求从用户反馈到研发立项的周期缩短了60%以上。更令人振奋的是,通过引入AI建模和DevOps自动化流程,软件更新效率提升了3倍,为未来OTA(空中下载)持续进化奠定了坚实基础。这不仅是技术的跃迁,更是思维的觉醒——广汽正从“制造驱动”转向“数据与体验驱动”,在数字高速公路上重新校准自己的航向。
在传统模式下,汽车供应链如同一条漫长而迟滞的传送带,从零部件采购到整车交付往往需要数月之久,客户只能被动等待。而新兴车企凭借数字化平台实现“以销定产”、订单可视、极速交付的模式,给了广汽深刻的启示。为此,广汽开始重塑其供应链服务体系,打造端到端的数字化协同网络。通过搭建智能供应链控制塔,广汽实现了对全国数百家供应商的实时产能监控与风险预警,物料齐套率提升至98%以上,订单交付周期平均缩短22天。特别是在新能源车型的生产调度中,系统可基于AI预测区域销量动态调整排产计划,使库存周转率同比提升35%。与此同时,客户服务不再止步于销售完成,而是延伸至全生命周期运营:用户可通过官方APP实时追踪车辆生产进度、选择个性化配置,甚至参与社区共创。这种由“企业推什么,用户买什么”向“用户要什么,企业造什么”的转变,标志着广汽正从传统制造商蜕变为用户价值的共创者。数字化不再是后台工具,而是贯穿供应链与服务链的灵魂脉络,让冰冷的工业链条焕发出温暖的生命力。
曾经,客户对于广汽而言,是销售链条末端的一个终点;而今天,客户正成为整个企业运转的起点与核心。在数字化浪潮的倒逼下,广汽集团深刻意识到: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产品之争,而是用户关系的深度较量。新兴车企凭借DTC模式实现了与用户的高频互动,部分品牌NPS(净推荐值)超过50,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,这种“以用户为中心”的运营逻辑,让传统车企的渠道分层、信息滞后显得尤为沉重。为此,广汽启动了一场触及灵魂的客户运营变革——从“卖车”转向“经营用户”。通过打造统一的数字化用户平台,广汽已开始整合旗下多个品牌的3000万保有客户资源,构建覆盖购车、用车、服务乃至社群互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。用户不再只是消费者,而是产品共创的参与者:他们可以通过官方APP定制配置、追踪生产进度,甚至在社区中提出功能改进建议,并实时看到反馈落地。更令人振奋的是,依托数据中台的支持,广汽如今能够实现对用户行为的精准画像与智能推荐,营销响应效率提升近40%。这不仅拉近了品牌与用户的距离,更让每一次交互都成为价值创造的契机。客户运营的转变,不只是技术的升级,更是情感的重建——广汽正在用数字之线,编织一张有温度、可进化的用户关系网络。
展望未来,广汽集团的数字化蓝图已不再局限于“追赶”或“补课”,而是迈向引领产业变革的深水区。在数字化部部长刘倩的擘画下,广汽正将数字化上升为企业的长期战略引擎,致力于打造“研产供销服”一体化的智能生态体系。接下来三年,广汽计划投入超百亿资金用于核心技术研发与数字基建升级,重点推进AI驱动的智能排产系统、全域数据湖建设以及端到端的自动驾驶研发平台落地。目标是实现90%以上的业务流程数字化覆盖,软件定义汽车的能力达到行业领先水平。与此同时,广汽将进一步深化DTC模式,力争直营及直连客户占比提升至40%以上,全面打通线上线下体验闭环。更为关键的是,企业已成立高层级的数字化委员会,统筹跨部门协同,确保战略执行不偏航、不空转。这不是一场短期战役,而是一次关乎百年基业的自我重塑。当传统制造基因与数字文明深度融合,广汽所追求的,不仅是市场份额的回归,更是成为中国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标杆典范——在智能出行的新时代,重新定义“中国智造”的边界与可能。
广汽集团在传统汽车制造时代曾稳居行业前列,位列中央企业及地方国有车企第四,是唯一非直辖市的省级国有企业。面对新兴车企凭借数字化优势实现年均超50%的快速增长,广汽清醒地认识到转型的紧迫性。通过重构微服务化技术架构、打造统一数据中台、推进DTC直销模式,广汽已实现产品需求响应周期缩短60%、软件更新效率提升3倍、订单交付周期平均缩短22天。未来三年,广汽将投入超百亿元,推动90%以上业务流程数字化覆盖,直营直连客户占比目标达40%以上。这场从“制造驱动”向“数据与体验驱动”的深刻变革,正助力广汽重塑用户关系、升级产业生态,迈向中国智造的新高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