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
在数字时代迅猛发展的背景下,老年群体正面临日益扩大的科技鸿沟。据统计,中国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12.2%,远低于其在总人口中的比例。许多老年人因缺乏数字技能或设备,在出行、医疗、金融等场景中遭遇不便,甚至被边缘化。实现信息包容亟需推进适老化改造,包括优化界面设计、简化操作流程、加强数字素养培训。政府、企业与社会应协同努力,构建全龄友好的数字环境,确保技术进步惠及每一位公民。
关键词
数字时代,老年群体,科技鸿沟,信息包容,适老化
在数字技术席卷生活的今天,老年群体正悄然被推至社会舞台的边缘。尽管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.6亿,占总人口近五分之一,但该群体在互联网用户中的占比却仅有12.2%。这一悬殊比例背后,是无数老年人在扫码乘车、线上挂号、移动支付等日常场景中频频受阻的真实写照。他们并非不愿融入,而是难以跨越操作复杂、界面不友好、缺乏引导的技术门槛。许多老人面对智能手机如同面对一扇紧闭的门——看得见便利,却无法进入。这种“被动缺席”不仅削弱了他们的社会参与感,更在无形中加剧了代际隔阂。当整个社会加速向数字化迁徙,若忽视这一庞大群体的存在,所谓的“智慧生活”便只是部分人的特权,而非全民共享的福祉。
科技的进步本应提升生活质量,但对于许多老年人而言,数字鸿沟反而成为生活的障碍。在医疗领域,预约挂号普遍转向线上平台,未掌握操作技能的老人往往面临“挂不上号、进不了院”的窘境;在交通出行方面,公交地铁逐步推行二维码通行,现金购票渠道缩减,使不擅使用手机的长者举步维艰;金融系统也加快无纸化进程,银行柜台服务减少,取款、转账依赖APP操作,进一步将老年人排除在外。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,实则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利。更为深远的是,长期脱离数字环境导致信息获取受限,社交联系弱化,心理孤独感加剧。数字鸿沟不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关乎尊严与归属的社会议题。
老年人并非不需要信息,相反,他们在健康管理、政策解读、家庭联络和文化娱乐等方面有着强烈且多样化的需求。然而,当前的信息传播体系多以年轻用户为中心设计,字体过小、广告繁杂、逻辑嵌套深重,令许多老年人望而却步。一项调查显示,超过60%的老年人希望学习如何使用智能手机,但缺乏系统性培训和支持资源。他们常因一次误操作而失去信心,因无人耐心指导而放弃尝试。此外,网络谣言和诈骗信息又往往精准 targeting 老年群体,使其陷入“不敢用、不会用、用了还怕被骗”的三重困境。真正的信息包容,不应仅停留在提供设备或连接,更需从认知习惯出发,构建符合老年人生理特点与心理需求的信息服务体系。
在不知不觉中,一种新型的社会排斥正在形成——数字歧视。它并非源于明确的偏见,而是隐藏在技术默认设置与公共服务变革背后的结构性不公。当医院只保留线上号源、社区通知仅通过微信群发布、政务服务窗口取消人工办理时,实际上已将不具备数字能力的老年人排除在外。这种“一刀切”的数字化转型,本质上是一种隐形的年龄歧视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部分服务人员对老年人使用传统方式表现出不耐烦甚至冷漠,加剧了他们的羞耻感与自我否定。“你们怎么连这个都不会?”——这样一句轻描淡写的话,可能击碎一位老人整整一天的努力。消除数字歧视,需要的不只是技术改进,更是全社会对老年价值的重新认知与尊重。
在数字浪潮席卷社会每个角落的今天,真正的进步不应以“谁被留下”来衡量,而应以“谁被接纳”来定义。当前,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.6亿,但该群体网民占比仅为12.2%,这一冰冷的数据背后,是无数老人在扫码乘车时的窘迫、在线挂号失败后的无奈、面对支付界面时的沉默。他们不是拒绝变化,而是被变化的速度抛在了身后。信息包容,正是要打破这种结构性排斥,让技术的发展不再只服务于年轻、熟练的用户,而是向所有年龄层敞开大门。这意味着公共服务必须保留多元通道,不能将线上作为唯一入口;意味着数字平台应尊重不同用户的认知节奏,避免“一键跳转”式的冷漠设计。唯有当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不被催促、不被指责的环境中获取信息、使用服务,我们才能说这个数字社会真正具备了温度与良知。
科技的人性化,体现在它能否俯下身来倾听最脆弱群体的声音。适老化设计,正是技术向老年群体伸出的一双手。许多老年人因视力退化难以辨认小字,因手指僵硬无法精准点击,因逻辑记忆减弱而迷失在层层嵌套的菜单中。这些问题并非“个人能力不足”,而是产品设计忽视了生理变化的必然结果。值得欣慰的是,部分企业已开始推动界面简化、字体放大、语音引导等功能优化,工信部也启动“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”,首批列入改造名单的应用已达百余款。然而,真正的适老化不只是“加大字号”,更在于全流程的友好体验——从注册登录到功能导航,从防误触机制到紧急退出路径,都需以老年人的认知习惯为核心进行重构。当一个APP能用三步完成挂号,而不是七次跳转;当语音助手能听懂方言并耐心回应,而非机械重复“未识别指令”,技术才真正实现了对生命的尊重。
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。要弥合科技鸿沟,关键在于为老年人提供系统、持续且可及的数字素养教育。调查显示,超过60%的老年人渴望学习智能手机使用,但他们往往缺乏合适的课程和耐心的指导者。社区课堂常因师资不足而流于形式,子女忙于工作无暇细致教学,一次操作失误就可能让他们彻底放弃尝试。因此,数字扫盲必须成为一项公共责任。政府应联合教育机构、社会组织,在街道、养老院、文化中心设立常态化培训点,开发通俗易懂的教学材料,采用“情景模拟+实操演练”的方式提升学习效果。同时,鼓励高校学生、志愿者参与“数字助老”项目,形成代际互助机制。更重要的是,教学内容不仅要涵盖基础操作,还应包括网络安全意识培养,帮助老年人识别诈骗信息,建立使用信心。只有当学习变得安全、轻松且有尊严,老人才会愿意迈出那一步,走进属于他们的数字新世界。
技术融入生活的最后一公里,往往不在代码之中,而在人与人的连接之间。对于许多老年人而言,最有效的学习来源不是手册或视频,而是身边一句温暖的“我来教您”。社区作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核心场域,理应成为数字包容的第一线。一些城市已试点“数字伙伴计划”,由社区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定期上门协助老人绑定医保码、设置健康宝、使用打车软件,这种“一对一陪伴式服务”极大提升了使用意愿。此外,邻里之间的互助同样重要——楼道里的年轻人帮邻居奶奶调好手机字体,孩子教爷爷用微信视频通话,这些微小互动汇聚成一张温情的安全网。社区还可通过组织“数字生活分享会”“祖孙共学日”等活动,营造非评判性的学习氛围,消除老年人“怕犯错”的心理障碍。当整个社区形成一种包容、耐心、协作的文化,数字鸿沟便不再是一道冰冷的技术壁垒,而是一段可以携手跨越的成长旅程。
在全球范围内,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正视老年群体在数字时代面临的困境,并采取切实行动推动信息包容。日本作为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,早在2010年便启动“IT援护计划”,由政府培训数千名“数字辅导员”深入社区,为老年人提供一对一智能手机教学服务,覆盖率达78%的市町村。这一举措使65岁以上网民比例从2010年的28%提升至2023年的61%。在欧洲,芬兰推行“代际数字伙伴”项目,鼓励高中生每周花两小时帮助附近老人学习使用电子政务平台,不仅提升了老年人的数字素养,也增强了跨代理解与情感联结。中国同样涌现出积极实践:上海市推出“长者专版”政务服务APP,界面简化、语音引导、字体放大,操作步骤平均减少50%;杭州市多个社区设立“数字助老驿站”,志愿者每月上门服务超万人次,帮助老人完成医保认证、线上挂号等高频事项。这些成功案例表明,信息包容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,而是可以通过制度设计、人力投入与社会动员实现的现实目标。关键在于,是否愿意将老年人的声音真正纳入技术发展的考量之中。
随着适老化理念逐步深入人心,老年友好型数字产品的设计正从“被动适应”走向“主动创新”。过去简单的“大字模式”已无法满足需求,新一代产品更加注重全流程体验优化。例如,腾讯推出的“长辈模式”不仅放大图标和字体,还取消了开屏广告、限制弹窗跳转,确保操作不被意外中断;华为手机内置“智慧语音助手”,支持方言识别,能以慢速、清晰的语调指导老人完成支付或通话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赋能个性化适老服务——一些健康类APP可根据用户年龄、视力、手部稳定性自动调整交互方式,甚至通过行为数据分析提醒家属潜在风险。此外,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也开始集成跌倒检测、心率预警等功能,并与家庭成员实时联动。未来,老年友好型产品将不再只是“简化版”的替代品,而是融合生理特征、认知习惯与情感需求的独立生态体系。当科技学会放慢节奏、倾听沉默的声音,它才真正具备了温暖人心的力量。
展望未来,老年群体不应是数字时代的旁观者,而应成为智慧社会的共同建设者与受益者。据预测,到2035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,占总人口近三成。若这一庞大群体持续被排除在数字生活之外,不仅是个体权利的失落,更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。值得期待的是,随着政策引导、技术进步与公众意识提升,一个全龄友好的数字环境正在萌芽。越来越多的城市将“适老化评估”纳入公共服务考核指标,企业也将“银发市场”视为可持续增长点,社会资本开始关注老年数字教育的长期价值。更重要的是,年轻一代对父母祖辈的数字困境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共情与参与意愿,“教爸妈用手机”正成为新型孝亲表达。可以预见,在不久的将来,老年人不仅能顺畅地扫码就医、在线购物,还能通过短视频分享人生经验、借助社交平台重建晚年社交圈。当一位八旬老人可以用语音写下回忆录并发布成电子书时,我们才能说,这个数字时代,终于没有落下任何人。
在数字时代迅猛发展的背景下,老年群体正面临日益扩大的科技鸿沟。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2.6亿,但该群体网民占比仅为12.2%,远低于其人口比例,凸显出严重的数字边缘化问题。从医疗挂号、交通出行到金融服务,数字化进程的加速使缺乏技能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频频受阻,甚至遭遇隐形歧视。实现信息包容,必须推进适老化设计、加强数字素养教育、构建社区支持网络,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。唯有政府、企业与社会协同努力,尊重老年人的认知习惯与尊严需求,才能真正建成全龄友好的数字社会,让技术进步惠及每一位公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