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
近年来,AI培训行业迅速发展,但部分机构借“智能技术”之名对老年人实施欺诈行为,严重侵害其合法权益。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23年数据显示,针对老年人的AI培训类诈骗投诉同比增长67%,其中超七成涉及虚假宣传和诱导消费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对新技术的认知盲区,以“高薪就业”“快速掌握AI技能”等话术骗取高额培训费用。此类行为不仅违背社会伦理,也暴露出行业监管缺失。专家呼吁,应加强AI培训市场的准入审查与动态监管,建立专项维权通道,提升老年人防范意识,切实遏制针对老年群体的培训欺诈现象。
关键词
AI培训,老年人,欺诈,监管,维权
近年来,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庞大的AI培训市场。从编程基础到深度学习,各类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覆盖线上线下的多个教育平台。据艾瑞咨询发布的《2023年中国AI教育行业研究报告》显示,我国AI培训市场规模已突破450亿元,年增长率超过30%。然而,在这股热潮背后,行业门槛低、师资良莠不齐、课程内容虚化等问题日益凸显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,部分机构打着“零基础入门”“月入过万”的旗号,将目标精准锁定在信息辨别能力较弱的老年人群体上。这些课程往往包装精美、宣传夸张,实则内容空洞,甚至存在诱导贷款、捆绑销售等违法行为。中国消费者协会2023年的数据显示,针对老年人的AI培训类诈骗投诉同比激增67%,其中超七成案例涉及虚假承诺和心理操控。这一现象不仅玷污了科技赋能教育的初衷,更暴露出监管滞后于技术发展的严峻现实。
随着社会数字化进程加速,越来越多老年人渴望融入智能时代,掌握基本的数字技能以提升生活质量。他们希望通过学习AI相关知识,更好地使用智能手机、理解语音助手、操作智能家居设备,甚至尝试短视频创作与网络社交。这种积极拥抱新技术的心态,本应得到尊重与支持。然而,正是这份对“不被时代抛弃”的深切期盼,被一些不良培训机构恶意利用。调查显示,约68%受骗老年人表示报名动机是“希望为子女减轻负担”或“实现自我价值”,但最终却因缺乏技术认知而陷入话术陷阱。有的老人花费数万元购买所谓“AI创业全科班”,结果仅学到简单的手机操作;有的被诱导相信“学完可接单赚钱”,最终发现证书毫无含金量。他们的求知热情非但未被善待,反而成为欺诈的突破口。这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,更是对尊严与信任的沉重打击。
在AI培训行业乱象中,针对老年人的欺诈手段呈现出高度组织化、心理化和隐蔽化的特点。最常见的是虚假宣传与夸大承诺:许多机构通过短视频平台、社区讲座甚至电话推销,以“七天掌握AI绘画”“学会AI写作月入两万”等极具诱惑力的口号吸引老年群体。这些宣传往往配有成功案例、伪造的收入截图和“专家讲师”头衔,实则师资无资质、课程无备案。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23年数据,超七成涉老AI培训投诉涉及此类虚假话术。其次是情感操控与信任绑架,销售人员常以“孝心课程”“为子女分忧”为切入点,利用老年人渴望被认可的心理,诱导其产生“学习=价值实现”的错误关联。更有甚者,采用捆绑消费与隐性收费模式,先以低价体验课引流,再层层加码推荐数万元的“终身VIP套餐”,甚至引导老人办理教育贷。部分平台还伪造“工信部认证”“AI工程师资格证”等证书,制造权威假象。这些手段环环相扣,精准击穿老年人的信息防线,使其在情感驱动与认知局限下陷入骗局。这不仅是商业失信,更是对晚年尊严的践踏。
2023年上海市消保委披露的一起典型案例令人警醒:72岁的退休教师李女士在观看直播时被“AI智能创作班”广告吸引,主播宣称“零基础也能靠AI写小说赚钱,包教包会,推荐就业”。在客服长达三天的电话劝说下,她最终贷款支付了2.8万元购买“全科精英班”。然而,课程内容仅为手机基础操作与简单图文编辑,所谓“接单平台”实为虚假链接,结业证书也无任何行业认可度。当李女士试图退费时,机构已注销注册信息,客服失联。类似案件在全国多地频发。北京一位退休工程师王先生报名“AI编程养老再就业计划”,缴费1.9万元后发现课程视频竟来自公开网络资源;广州多位老人集体投诉某“智慧银龄AI学院”,该机构以“国家扶持项目”名义收取高额费用,最终被查实为无证经营。这些案例背后,是67%的投诉增长率所无法完全承载的个体伤痛——不仅是积蓄的流失,更是对科技信任的崩塌。每一个数字背后,都是一位老人被辜负的期待与孤独的挣扎。
对于许多老年人而言,一次受骗不仅是账户余额的骤减,更是晚年生活安全感的彻底崩塌。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23年数据显示,针对老年人的AI培训类诈骗投诉同比增长67%,其中单笔涉案金额普遍在1万至3万元之间,部分甚至超过5万元——这往往是老人数年积蓄或退休金的主要部分。一位来自成都的70岁受害者曾含泪诉说:“我本想学点新东西,帮女儿打理她的网店,结果不仅没帮上忙,还让她为我操心还贷款。”这类案例背后,是无数家庭财务结构的被动调整与代际负担的加重。更深层次的是心理创伤:许多受骗老人表现出强烈的自责、羞耻与社交退缩情绪。他们不再愿意参与社区活动,甚至回避与子女谈论科技话题,唯恐被贴上“愚昧”“落伍”的标签。心理学专家指出,这种因认知落差引发的自我否定,在老年群体中极易演变为抑郁倾向。当求知的热情被精心设计的话术所利用,当“终身学习”的愿望沦为敛财工具,老年人付出的远不止金钱,而是对自我价值的信念。
此类欺诈行为的蔓延,正在悄然侵蚀社会的信任基石。老年人作为社会中最需要保护的群体之一,其对公共服务、教育机构乃至数字技术的整体信任正因一次次骗局而不断削弱。当“国家扶持”“工信部认证”等权威词汇被伪造滥用,当社区讲座变成营销陷阱,当亲情话术成为收割工具,老人开始怀疑每一个主动接近他们的声音。这种信任危机不仅限于个体层面,更扩散至家庭关系与公共治理领域。一些子女因此反对父母接触任何线上课程,进一步加剧了老年人的数字隔离;而政府部门推动的“智慧助老”行动,也因不良机构的冒名顶替而遭遇执行阻力。一个本应充满温度的技术普及过程,反而加深了代际隔阂与社会疏离。若不及时遏制,这种系统性失信将使真正的公益项目举步维艰,让本该共享的技术红利变成少数人操控的风险源头。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,实则是守护整个社会的公平底线与人文温度。
当前,我国已初步建立起针对教育培训市场的监管框架,相关职能部门在规范市场秩序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努力。教育部、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》,明确要求所有培训机构须持证经营,课程内容需备案公示,并严禁虚假宣传和诱导消费。此外,2022年实施的《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》也对利用算法推送进行精准营销的行为提出约束,为遏制AI培训广告对老年人的过度投放提供了法律依据。部分地区已试点“银龄教育白名单”制度,将合规机构纳入政府推荐目录,提升老年学员的选择安全性。中国消费者协会亦于2023年启动“护老行动”,设立专项投诉通道,全年受理涉老教育培训类投诉逾1.2万件,推动多起典型案件进入司法程序。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震慑效应,体现了国家对老年人权益保护的重视。然而,面对AI培训这一新兴且快速演变的领域,现有政策仍显滞后,执行覆盖面有限,难以有效应对隐蔽性强、跨平台运作的欺诈行为。
尽管监管体系逐步完善,但在AI培训这一高技术门槛、强信息不对称的行业中,监管漏洞依然突出。首先,行业准入机制缺失,大量无资质公司以“科技公司”名义注册,规避教育主管部门审查,导致“挂羊头卖狗肉”现象频发。据2023年数据显示,超六成涉老AI培训诈骗机构未取得办学许可,却通过短视频平台合法投放广告,形成监管盲区。其次,跨部门协同不足,教育、工信、网信、公安等多方职责交叉但联动不畅,致使违法机构在被举报后仍可迅速更换主体继续运营。再次,线上取证难度大,虚假承诺多以口头话术或私域社群传播,缺乏书面证据,加大了维权与执法成本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部分平台算法推荐机制反而助长了精准收割——系统根据用户年龄、浏览习惯自动推送“轻松赚钱”类AI课程,使信息辨别能力较弱的老年人陷入“信息茧房”。当监管跑不过技术迭代的速度,当制度滞后于商业模式的变异,67%的投诉增长率便不再只是一个数字,而是无数老人被系统性忽视的无声呐喊。唯有重构监管逻辑,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防控,才能真正筑牢老年人的数字安全防线。
在AI培训欺诈案件频发的背后,老年人维权之路却异常艰难。尽管中国消费者协会2023年数据显示,针对老年人的AI培训类诈骗投诉同比激增67%,但实际维权成功率不足15%。许多受害老人面对复杂的法律程序、高昂的取证成本和机构的“跑路”行为,往往只能选择沉默。他们中不少人连基本的电子证据保存能力都欠缺,聊天记录被误删、合同条款未留存、付款方式多为现金或私人转账,导致立案困难。更令人痛心的是,部分不法机构利用老年人对权威的信任,伪造“工信部认证”“国家扶持项目”等名头,使受害者在事发后仍不敢轻易质疑,担心“惹上麻烦”。一位来自武汉的退休护士曾花费2.3万元报名“AI健康顾问培训”,事后才发现所谓证书毫无效力,当她试图通过平台投诉时,却发现公司注册信息早已注销,客服失联,维权无门。这种系统性逃避监管的行为,暴露出当前法律追责机制的滞后与执行乏力。而老年人普遍存在的羞耻心理——“怕被说老糊涂”“不想给子女添乱”——进一步加剧了隐忍现象,使得真实受害规模远超统计数据。每一次无声的退让,都是对公平正义的一次侵蚀。
要打破老年人在AI培训欺诈中的维权困境,必须构建一条高效、便捷、有温度的救济通道。首先,应设立全国统一的“银龄维权绿色通道”,由市场监管、公安、消协与司法部门联合运作,专门受理涉老教育培训诈骗案件,简化立案流程,提供免费法律援助与证据保全指导。其次,推动平台责任落地,要求短视频、社交软件对面向老年人群的AI课程广告实施“强实名+风险提示”双机制,一旦发现虚假宣传,平台须承担连带责任并协助取证。同时,鼓励社区网格员、老年大学教师等基层力量参与早期预警,开展“一对一”防骗辅导,帮助老人识别话术陷阱、保留沟通记录。技术层面,可开发适老化维权小程序,支持语音报案、截图自动归档、智能生成投诉文书等功能,降低数字操作门槛。更重要的是,建立“黑名单共享数据库”,将违规机构及实际控制人纳入信用惩戒体系,防止其更换马甲重操旧业。唯有让维权不再是一场孤军奋战的挣扎,而是全社会共同守护的承诺,才能真正遏制这场披着科技外衣的掠夺,还老年人一个清朗的学习空间。
AI培训行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带来了技术普及的新机遇,但针对老年人的欺诈行为却严重背离了科技向善的初衷。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23年数据显示,相关投诉同比激增67%,超七成涉及虚假宣传与诱导消费,暴露出行业监管滞后、准入门槛缺失和维权机制薄弱等深层次问题。老年人因信息辨别能力较弱,易被“高薪就业”“国家认证”等话术误导,不仅蒙受重大经济损失,更承受心理创伤与信任危机。现有政策虽已起步,但跨部门协同不足、线上取证难、平台责任缺位等问题仍存。唯有加强准入审查、完善动态监管、建立专项维权通道,并提升老年群体防范意识,才能切实遏制此类乱象,守护其合法权益与尊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