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
在NeurIPS 2025会议上,香港科技大学(广州)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一项关于类脑模型的研究成果,揭示了脉冲神经网络(SNN)性能瓶颈的新机制。研究发现,SNN性能受限的主要原因并非长期被质疑的二进制激活机制,而是源于“频率偏置”问题——即神经元脉冲频率在训练过程中产生系统性偏差,导致信息传递失真。通过提出针对性的频率校正方法,研究团队显著提升了SNN的准确率与稳定性,同时保持其低功耗优势,实现了性能与能效的双重优化。该成果为类脑计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技术路径。
关键词
类脑模型, SNN性能, 频率偏置, 二进制激活, 能效提升
类脑模型,作为人工智能向生物大脑学习的重要方向,正逐步成为突破传统计算架构瓶颈的关键路径。其中,脉冲神经网络(Spiking Neural Networks, SNN)因其模拟生物神经元脉冲通信的机制,被视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神经网络范式。SNN以极低的能耗实现信息处理,其运行方式更贴近人脑的生理特性,在边缘计算、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感知系统中展现出广阔前景。然而,尽管SNN在能效方面优势显著,其实际性能却长期难以与传统人工神经网络(ANN)相媲美,这一矛盾始终制约着其广泛应用。性能与能效之间的失衡,成为类脑计算领域亟待破解的核心难题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香港科技大学(广州)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NeurIPS 2025上提出的全新见解,为理解SNN性能瓶颈打开了新的窗口。
长期以来,学术界普遍将SNN性能受限归因于其独特的二进制激活机制——即神经元仅通过“有脉冲”或“无脉冲”的离散信号传递信息。这种非连续、非线性的特性被认为导致了梯度传播困难,使得训练过程不稳定,模型难以收敛。因此,大量研究聚焦于设计复杂的梯度近似算法或引入ANN到SNN的转换框架,试图绕开这一“先天缺陷”。然而,这些方法虽在局部取得进展,却未能从根本上提升SNN的泛化能力与准确率。更关键的是,它们忽略了SNN内部动态行为的本质规律。正如本次研究揭示的那样,将性能问题简单归咎于二进制激活,实则是一种片面的认知。这种思维定式不仅限制了理论突破的方向,也误导了技术优化的路径,使真正影响性能的核心因素长期被遮蔽。
在NeurIPS 2025会议上,香港科技大学(广州)领衔的研究团队带来了一场认知上的颠覆。他们通过深入分析SNN在训练过程中的动态行为,首次明确提出:制约SNN性能的关键并非二进制激活本身,而是一种被称为“频率偏置”(frequency bias)的系统性现象。所谓频率偏置,是指神经元在训练过程中逐渐趋向于过高或过低的脉冲发放频率,导致信息编码失真,进而削弱网络的整体表达能力。这一发现打破了过去十余年对SNN局限性的主流解释,标志着从“机制误解”走向“机制洞察”的重要转折。研究团队进一步提出了一种轻量级的频率校正机制,能够在不增加计算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平衡神经元的活跃程度。实验结果显示,经该校正后的SNN在多个基准数据集上的识别准确率提升了12%以上,同时保持了原有90%以上的能效优势,实现了性能与节能的协同跃升。
频率偏置之所以对SNN性能造成深远影响,根源在于其破坏了脉冲时间编码与空间编码的一致性。在理想状态下,SNN依靠脉冲的时间序列和分布模式来高效传递信息,但当某些神经元因训练动态失衡而持续高频放电,或相反陷入沉默时,信息通道便出现拥堵或断裂。高频神经元容易掩盖低频但语义重要的信号,造成“信息淹没”;而低频区域则可能丧失响应能力,形成“功能盲区”。这种结构性偏差不仅降低了模型的判别精度,还加剧了训练过程中的梯度震荡,使优化路径更加崎岖。研究团队通过可视化分析证实,在未校正的情况下,超过67%的隐藏层神经元在训练后期偏离了最优工作区间。而引入频率校正后,神经元活动分布趋于均衡,信息流动更为顺畅,最终实现了稳定且高效的推理表现。这一机制的揭示,为未来类脑模型的设计提供了可量化、可调控的新维度。
面对长期困扰类脑计算领域的频率偏置问题,研究团队并未选择复杂冗余的架构重构,而是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简洁思维,提出了轻量级频率校正机制(Lightweight Frequency Calibration, LFC)。该方法的核心在于动态监测神经元在训练过程中的脉冲发放频率,并引入自适应调节因子,对偏离正常范围的神经元进行实时“唤醒”或“抑制”。这种设计灵感源于生物神经系统中天然存在的稳态调控机制——正如大脑通过突触可塑性维持兴奋与抑制的平衡,LFC也在人工网络中重建了类似的内在稳定性。尤为令人赞叹的是,这一校正模块仅增加了不足3%的额外参数量,却有效遏制了超过67%隐藏层神经元的异常活跃趋势。它不改变SNN原有的脉冲通信本质,也不牺牲其低功耗特性,反而像一位沉默而精准的指挥家,让每一个神经元在恰当的时刻发出恰如其分的信号,从而恢复信息编码的秩序与美感。
为了全面评估校正机制的实际效果,研究团队在CIFAR-10、ImageNet-DVS和DVS128 Gesture等多个主流脉冲数据集上进行了系统性测试。结果令人振奋:经过频率校正的SNN模型在CIFAR-10上的图像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2.4%,相较未校正模型提升了12.3个百分点;在更具挑战性的DVS128手势识别任务中,准确率也从原先的76.8%跃升至89.1%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模型的收敛速度显著加快,训练周期缩短了近40%,且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鲁棒性与稳定性。这些突破不仅证明了频率校正策略的有效性,更颠覆了“SNN性能必然落后于ANN”的固有认知。当传统观点仍在为二进制激活带来的梯度难题苦苦挣扎时,这项研究已悄然将SNN推向了一个全新的性能高地——一个既能效卓越又能精准推理的双重理想境地。
深入剖析实验数据可以发现,频率校正带来的性能提升并非偶然波动,而是源于网络内部信息流动的根本性改善。通过对训练过程中神经元活动分布的统计分析,研究人员观察到,在未经校正的模型中,约有67%的隐藏层神经元在后期训练阶段陷入极端状态——其中38%持续高频放电(>50Hz),而29%则几乎完全沉默(<5Hz)。这种两极分化严重破坏了特征表达的完整性。而在引入LFC后,这一比例被压缩至不足18%,神经元的工作频率集中分布在15–30Hz的理想区间,呈现出高度均衡的激活模式。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显示,校正后模型最后一层脉冲响应与真实标签之间的互信息量提升了2.1倍,表明信息传递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。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,是一场关于秩序重建的静默革命——它让原本杂乱无章的脉冲序列,终于奏响了一曲协调共振的认知交响乐。
令人惊叹的是,这场性能的跃迁并未以牺牲能效为代价,反而进一步释放了SNN作为类脑模型的节能潜力。实验数据显示,在相同计算平台上运行相同任务时,校正后的SNN每秒处理帧数提高了35%,而平均功耗仅增加1.8%。这意味着其能效比(accuracy per watt)提升了超过40%。更为关键的是,由于频率校正减少了无效脉冲的产生,网络整体的脉冲总量下降了27%,直接降低了硬件层面的能量消耗。在边缘设备模拟测试中,搭载校正模型的智能传感器连续工作时间延长了近50%。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,更是理念的升华:它证明了性能与节能并非零和博弈,而是可以通过机制优化实现协同进化。当世界正面临AI算力爆炸式增长所带来的能源危机时,这项研究犹如一束光,照亮了通向绿色智能未来的道路。
类脑模型正站在人工智能演进的潮头,成为连接生物智慧与机器智能的关键桥梁。随着算力需求的爆炸式增长和能源约束的日益严峻,传统人工神经网络(ANN)在效率上的瓶颈愈发凸显,而脉冲神经网络(SNN)以其接近生物大脑的信息处理方式,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。近年来,全球科研机构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,推动SNN从理论探索走向实际部署。尤其是在边缘计算、自动驾驶感知系统和低功耗物联网设备中,SNN凭借其事件驱动、稀疏通信和超低能耗特性,逐步实现落地应用。据预测,到2030年,基于SNN的类脑芯片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美元。然而,真正决定其发展速度的,并非硬件进步本身,而是对模型内在机制的理解深度。此次香港科技大学(广州)团队在NeurIPS 2025上揭示的“频率偏置”问题,正是这一理解深化的里程碑——它标志着类脑模型的研究已从表层模仿迈向本质洞察,开启了以机制优化驱动性能跃迁的新纪元。
“频率偏置”的提出,不仅是一次理论层面的认知革新,更是一场现实应用中的范式转移。长期以来,SNN因性能落后于ANN而被排除在主流AI应用场景之外,许多开发者望而却步。但这项研究证明:问题不在于SNN的本质缺陷,而在于训练过程中未被察觉的动态失衡。当超过67%的神经元偏离理想工作区间,信息传递如同在嘈杂的电波中寻找信号,精准度自然大打折扣。而一旦引入轻量级频率校正机制(LFC),准确率提升12%以上,DVS128手势识别达到89.1%的惊人表现,意味着SNN已具备挑战ANN的实际能力。更重要的是,这种提升并未牺牲能效——脉冲总量下降27%,功耗仅增1.8%,使得SNN在可穿戴医疗设备、无人巡检机器人等对续航极度敏感的场景中更具竞争力。可以说,频率偏置的发现,为SNN撕掉了“高能效但低性能”的标签,赋予其真正走向产业化的底气与信心。
尽管频率校正机制带来了突破性进展,但SNN的发展之路仍布满荆棘。首要挑战在于如何将LFC这类动态调控策略泛化至更复杂的网络结构与任务类型,例如多模态融合或长期时序建模。此外,当前校正方法依赖于对神经元频率的实时监控,在大规模硬件部署中可能带来额外延迟,亟需设计更加高效的在线调节算法。另一个关键方向是探索频率偏置与其他神经动力学现象(如同步震荡、突触衰减)之间的耦合关系,从而构建更完整的SNN训练理论框架。同时,跨学科合作也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——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或将为人工脉冲网络提供新的灵感来源。正如人脑并非完美无瑕,SNN的进化也将是一个持续调试、不断逼近生物智慧的过程。未来的类脑模型,不仅要“像”大脑,更要“懂”大脑。
这项发表于NeurIPS 2025的研究,宛如一道划破迷雾的光束,重新定义了SNN性能提升的逻辑起点。它告诉我们:真正的瓶颈,从来不是二进制激活这一表面特征,而是隐藏在其背后的“频率偏置”这一深层机制。通过轻量级频率校正,研究团队不仅实现了准确率跃升12%以上的技术突破,更守护了SNN高达90%以上的能效优势,达成了性能与节能的双重胜利。这不仅是算法的胜利,更是思维方式的胜利——从归咎形式转向理解动态,从修补缺陷转向重塑秩序。从此,SNN的发展不再局限于模仿大脑的外貌,而是深入其节律与平衡之美。这条新路径,既根植于数据与实验,也闪耀着对生命智能的敬畏与向往。或许,通往真正类脑智能的旅程,就始于这一次对脉冲频率的温柔校正。
本研究通过揭示脉冲神经网络(SNN)中的“频率偏置”问题,颠覆了长期以来将性能瓶颈归因于二进制激活机制的传统认知。研究发现,在训练过程中超过67%的隐藏层神经元偏离理想工作区间,导致信息编码失真,严重影响模型性能。通过引入轻量级频率校正机制(LFC),研究团队成功将SNN在CIFAR-10和DVS128 Gesture等任务上的准确率提升12%以上,最高达到89.1%,同时保持能效优势,功耗仅增加1.8%,脉冲总量下降27%。这一成果不仅实现了性能与能效的协同优化,更为类脑模型的发展提供了可量化、可调控的新路径,标志着SNN从机制模仿迈向本质理解的重要跃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