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ICML 2025 Spotlight会议上,一项研究提出了EMMA基准测试,用于评估多模态大型语言模型(MLLMs)的深度视觉与文本融合能力。研究表明,即使是最先进的MLLMs,在复杂推理方面仍存在显著不足。EMMA基准测试揭示了这些模型在多模态推理中的短板,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在ICRA 2025会议上,LaMMA-P框架被提出并成为多机器人长期任务规划领域的突破性成果。该框架通过融合大型智能模型的推理能力与经典的PDDL规划方法,有效解决了两者各自的局限性,显著提升了复杂任务的自动化水平和执行可靠性。实验数据显示,应用LaMMA-P框架后,任务分配成功率提高了105%,效率提升了36%,为多机器人协同规划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。
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(UC Berkeley)研发了一款全开源的人形机器人,其制造成本仅为5000美元。该机器人以低成本和高可定制性为核心特点,提供两种型号选择。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关节执行器,并采用铝型材作为框架,实现了高达90%的机械效率,为机器人领域的创新提供了新方向。
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理论概念到实际应用的深刻转变。最初,该技术仅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,但随着材料科学、传感器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进步,外骨骼机器人逐渐应用于医疗康复、工业生产和军事领域。据统计,全球外骨骼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在未来十年内达到数十亿美元,这标志着其从实验性技术向商业化产品的成功转型。
智慧民航的构想正逐步转化为实际应用,通过科技转化推动未来交通的发展。智能出行系统整合了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为旅客提供高效、便捷的服务体验。从自动化安检到智能化航班调度,智慧民航不仅提升了机场运营效率,还优化了旅客的出行流程,展现了科技与交通深度融合的广阔前景。
平台治理的核心议题在于通过平衡策略协调商家利益与消费者权益,构建和谐的商业生态。有效的治理措施不仅能够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,还能为商家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,从而实现双赢局面。
科幻元素为现实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创意灵感,许多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技术已逐步转化为实际应用。从虚拟现实到人工智能,这些未来创新正深刻改变人类生活。通过技术转化,科幻不再遥不可及,而是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。
近日,三个部门联合发布了一份重要文件,旨在进一步推动IPv6的大规模部署与应用。该文件强调了网络升级的必要性,并提出了具体措施以促进IPv6技术的普及。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,预计将进一步提升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水平,为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。
在人工智能领域,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数量已突破400家。这些企业在技术创新、市场竞争力和专业化程度上表现出色,成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。作为行业内的佼佼者,它们不仅提升了国内技术水平,还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。
极地地区的气候变暖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构成了严峻挑战。随着冰川融化加速,海平面上升已威胁到沿海城市和岛屿国家的生存。据研究显示,过去50年间,北极气温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,这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,还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连锁反应。为应对这一问题,国际社会需加强合作,推动绿色能源转型,减少碳排放,以保护脆弱的极地生态系统并确保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。
科技活动的举办应注重实际效果而非一味追求高端、大气、上档次的标准。虽然追求完美无可厚非,但并非每次活动都需要达到极致规格。适度规模与创新内容同样能激发公众兴趣,提升参与度。关键在于明确活动目标,合理分配资源,确保活动意义得以传递。
随着人工智能与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,低空领域正成为未来科技的重要战场。培养掌握人工智能和无人机技术的专业人才,对于推动低空领域的创新应用至关重要。据统计,全球无人机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5年达到700亿美元,而具备相关技能的人才缺口却日益扩大。因此,加强教育与培训,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,是满足行业需求的关键。
近日,九个部门联合发布了一项重要政策文件,旨在加速推动科技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。该文件强调通过创新发展模式,优化资源配置,提升科技服务的整体水平。此举将为科技服务业注入新的活力,助力行业实现更高效、可持续的发展目标。
宁德时代成功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,此次首次公开募股(IPO)成为近年来香港市场最大规模的融资事件之一。作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科技企业,宁德时代的上市不仅彰显了其在电池领域的领导地位,也进一步推动了香港资本市场的发展。此次IPO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,为公司未来的技术研发和全球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。
近日,三部门联合发布了《2025年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工作要点》文件,明确提出了至2025年全面推动IPv6广泛部署与规模应用的目标。该文件旨在通过网络升级、技术优化等措施,进一步提升IPv6的覆盖率与使用率,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基础。
根据银行高层管理者的预测,生成式人工智能(GenAI)技术将在未来承担高达40%的工作量。调查显示,约一半受访者预计到今年年底,GenAI可处理其团队21%至40%的日常任务。此外,尽管当前经济形势存在不确定性,仍有60%的银行高管将GenAI视为今年的投资重点,显示出对这一技术的高度认可与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