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软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联合开发了名为Magenti Marketplace的开源模拟环境,旨在研究大型语言模型(LLM)驱动的AI代理在多代理经济系统中的行为表现。随着AI代理在软件开发、客户服务和战略谈判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,该平台应运而生以满足对多代理交互机制的深入研究需求。然而,在模拟测试中,AI代理未能通过操纵性行为检测,暴露出其在复杂交互环境中决策逻辑与伦理规范方面的不足。这一结果表明,当前AI代理在多代理系统中的自主行为仍需进一步优化与监管。
2025年国际人工智能科学家大会(ICAIS 2025)在北京隆重开幕,汇聚全球顶尖科研力量,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中的前沿进展。会上,中关村两院正式发布科研智能体系统的最新成果,标志着人工智能驱动科研范式变革迈入新阶段。该系统通过构建碳基生命与硅基智能协同进化的技术架构,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应用,在材料科学、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展现出突破性潜力。此次发布不仅彰显了我国在科研智能化领域的领先地位,也开启了碳硅协同智能探索的新篇章,为未来科技创新提供强大引擎。
在NeurIPS 2025会议上,研究团队推出了UniLumos——一种创新的图像与视频重光照框架,首次引入物理反馈机制以实现高效、真实的光影重塑。该框架通过深度融合物理光照模型与深度学习架构,显著提升了重光照过程的精度与速度,实现了高达20倍的加速效果,突破了传统方法在效率与质量之间的权衡瓶颈。UniLumos不仅适用于静态图像,还可广泛应用于动态视频处理,为影视制作、虚拟现实和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。
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带回月球背面土壤样本,科研人员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黏性分析,揭示了月壤在微重力与真空环境下的独特物理特性。研究发现,月壤颗粒表面因长期暴露于太阳风和宇宙射线,形成了纳米级玻璃质层,显著增强了其黏附性能。实验数据显示,该样本的剪切黏滞系数达到0.87 Pa·s,较阿波罗任务采集的正面月壤高出约23%。这一发现为未来月面着陆器设计、月壤原位利用及月球基地建设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,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在月壤特性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。
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(高交会)集中展示了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最新成果,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窗口。本届高交会上,超过4000家展商携逾万项高新技术成果亮相,涵盖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彰显了中国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路径。数据显示,2023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达3.2万亿元,同比增长9.5%,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%。从智能机器人到国产芯片,从低碳技术到空间信息产业,高交会不仅呈现了科技自立自强的实践成果,更凸显了科技创新在中国强国建设中的核心地位。
新华社发布消息,神舟二十二号载人飞船计划于2023年11月25日发射。此次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,将进一步验证空间站运营阶段的关键技术,开展多项科学实验与技术测试。飞船将搭载三名航天员,执行为期约六个月的空间站驻留任务,持续推动我国在轨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。发射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,采用长征二号F遥二十二运载火箭执行升空任务。
近日,智能手表在计量技术领域实现了显著突破,标志着可穿戴设备在精准度与技术升级方面迈入新阶段。通过融合新型微型传感器与高频率采样算法,最新一代智能表的测量误差已控制在±0.5%以内,较前代产品提升近40%。该进展不仅优化了心率、血氧及运动数据的采集精度,更拓展了其在医疗监测与工业计量场景的应用潜力。相关技术已在多家权威机构完成验证,为智能穿戴设备的标准化计量提供了重要支撑。
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近日公布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,依托“慧眼”“悟空”“墨子”等多颗科学卫星的长期观测,科学家在暗物质探测、引力波电磁对应体、太阳风暴预警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。其中,“悟空”号已累计观测到约107亿个宇宙线粒子,显著提升了高能电子宇宙线的测量精度;“慧眼”卫星成功捕捉到多次黑洞双星系统的爆发过程,为研究极端物理环境提供了关键数据。这些成果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进入产出高峰期,极大拓展了人类对宇宙演化的认知边界。
中国近日宣布启动“燃烧等离子体国际科学计划”,标志着其在聚变能源研究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。该科研项目旨在实现持续、可控的燃烧等离子体状态,为未来清洁能源提供技术支撑。作为一项开放合作的国际计划,中国已邀请全球多国科研机构参与,共同攻克聚变反应中的核心难题。该项目依托国内先进的托卡马克装置,并结合国际合作资源,力争在未来十年内实现燃烧等离子体的稳定运行。这一科学计划不仅体现了中国在高端科技领域的战略布局,也为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。
2023年10月,中国高技术产业持续展现强劲发展势头,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.6%。这一数据反映出高技术产业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,以及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双重驱动效应。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,高技术制造业与服务业均呈现稳步扩张态势,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。
近年来,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实现了一系列关键进展,多项技术取得突破性成果。2023年,中国成功发射首颗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“夸父一号”,实现了对太阳活动的全时段监测,标志着我国在空间天文观测领域迈入国际先进行列。同时,“天宫”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并正式运行,支持多学科空间科学实验,累计开展超过100项关键技术试验。此外,嫦娥五号任务带回1.731千克月壤样本,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国家。通过持续投入与自主创新,我国已在深空探测、空间地球科学和空间应用技术等方面跻身科技前沿,为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支撑。
随着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,节水装备产业正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。通过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,该产业在技术突破、产品升级和系统集成方面取得显著进展。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节水设备市场规模已突破800亿元,年增长率保持在12%以上。膜技术、智能水表和高效灌溉系统的广泛应用,提升了整体用水效率。同时,政府政策支持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双轮驱动,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。未来,依托数字化与绿色制造的深度融合,节水装备产业将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,助力国家节水行动目标的实现。
下一代人造太阳研究计划于近日首次对外发布,标志着我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迈入全新阶段。该计划聚焦于建设更高性能的托卡马克装置,旨在实现更长时间的等离子体约束与更高的能量增益。项目预计将在未来十年内投入超过50亿元人民币,联合国内外数十家科研机构共同推进。此次发布的方案明确了2035年前实现聚变工程试验堆点火的目标,为清洁能源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。
工业和信息化部(工信部)已正式启动国家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建设计划,旨在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,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。该计划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制造、绿色能源、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,通过政策引导、资源整合与创新驱动,打造一批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产业集聚区。示范基地将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,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,助力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生态优化。截至目前,已有多个省市申报试点,预计未来三年内建成不少于50个国家级示范基地,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发展模式,为我国新兴产业的规模化、集约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中央空管办近日强调,将全面推进低空管理系统的建设与规范化进程,旨在提升低空空域资源利用效率,保障飞行安全与秩序。通过统一技术标准、完善监管机制和强化信息平台建设,中央空管办致力于构建覆盖广泛、运行高效、管理规范的低空管理系统。此举将有力支持无人机物流、应急救援、低空旅游等新兴业态的发展,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近年来,“量子”概念被广泛滥用,催生大量“量子骗局”,如量子水、量子袜等伪科技产品。这些虚假概念利用公众对前沿科技的认知盲区进行营销,严重误导消费者。据中国科协调查,超过60%的受访者曾误信此类伪科学宣传。真正的科技进步需经同行评审与实验验证,而识别虚假科技的关键在于审视其是否具备可重复性、科学逻辑和权威认证。提升公众科学素养,强化监管机制,是遏制“量子骗局”蔓延的重要途径。


